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活着有什么比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更重要?

发表时间:

入冬以来在中国华北地区出现一场空前规模的雾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雾霾问题的分析评论。 北京《财新网》署名胡舒立的社论称: “一场年度最重雾霾,让空气污染成为2016年岁末中国最热的话题之一。

广告

从12月16日起的近一周,遮天蔽日的雾霾笼罩了近五分之一国土。虽然环保和气象 部门发出准确预报,政府部门亦及时采取应急措施,20余座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但是,仍有100多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均值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不少地方空气 指数频频‘爆表’。

雾霾的即期和长远的经济社会成本和公民健康成本均十分高昂。”“治霾说到底是国家治理水平问题,甚至能否开发出先进环保技术、现有环保 技术能否充分利用,亦系于治理体系,特别是环境监管体制。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七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形成,意在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 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力度。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应付督查,运动式、项目式执法,甚至顶风作案、恶意应付检查。即使在多地执行红色预警期间,仍有一些钢 铁、水泥、石化企业未落实减排措施,增加污染物排放量。这些现象又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考虑GDP增速、税收和就业的政绩观密切相关。”

香港《东方日报》“神州观察”的评论称:“中国对雾霾危害有一个认识过程,早在十几年前,官方气象台将此现象视作‘罕见大雾’,当美国大使馆不断公布北京 雾霾数值时,中国环保部还斥责为‘不怀好意的破坏’,没意识到雾霾问题关系到国民基本的呼吸权,关系到国计民生。直到习近平上台之后,重新确定‘金山银山 不如绿水青山’的环保国策,大力整治污染问题。当局为此重整了环保部的权力架构,并提拔重用了一批少壮派官员,同时组建了高规格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中纪 委、中组部官员参加,剑指治污不力的各级官员,期望以泰山压顶之势,在短期内对污染问题拨乱反正。但从华北今次的毒霾来看,这些看起来很强大的措施,根本 没有收到实效。

事实上,治霾屡屡失利,主要是当局对雾霾的成因一直讳疾忌医,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更不敢动用社会舆论监督。众所周知,社会舆论是防止雾霾 的第一道防线,良心科学家的坚持,勇敢记者的不懈追究,可以唤醒国人,但当局却一味封杀舆论。当年一部直指雾霾成因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触动全国人民神 经,引起舆论哗然,但却遭到当局毫不留情的封杀。”“十面霾伏之下,国人成为‘人肉吸尘机’,健康受损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显示,中国每年有一百六十万人、即每天四千人死于雾霾引发的致命疾病,中国俨然成为世界第一污染大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沈泽玮的评论称:“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针对‘雾霾移民’所撰写的文章,近日再获大批网民转发。汪丁丁说,如果中国的生存环境 持续恶化,中高收入及高学历者将移民海外,污染企业南迁侵扰南方,‘雾霾忧郁症’成为常见的心理障碍。汪丁丁还指出,高学历者移民门槛较低,他们的离去将 造成国家的‘脑流失’。胡润研究机构在2014年的一份调查也显示,64%的中国富裕人群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筹备移民,而污染和食品安全是中国移民的第二重 要原因。”“一旦富裕和中产阶级用脚作出选择时,他们实际上是对所在地投下不信任票,期盼在新居地买一份安全感。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活着有什么比 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更重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