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究竟是什么令“雷洋案”成为噤若寒蝉的敏感词?          

发表时间:

轰动一时的雷洋案,去年底终于有了官方答案,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雷洋案的分析评论。  

观察中国
观察中国 RFI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 “2016年中国最大的国内舆论事件是雷洋事件,”“雷某案从5月份事发至今已过去大半年,它引起了公众的空前讨论,也受到官方高度重视。检方的通报在事实方面非常详尽,由于这是全社会高度关注之下的一份总结,它的真实性应当说有了当下社会最高级别的保障,如果再从真假的角度质疑它,就是虚无主义了。” “实际上,在检方介入此案后,很多人已不再担心此案的证据层面会出问题。那些对于不起诉5名警务人员持反对态度的人,更多是从价值角度认为不该这样。比如他们认为,现在严惩警察的违法行为比维护秩序更重要。另外,他们不愿意辨别警察‘轻微犯罪’的法律含义,而更愿意泛泛地说:人都死了,这能算‘轻微犯罪’吗?必须承认,这么轰动的案子,它所形成的强大社会意义已经覆盖了它原有的法律意义。但是处理这个案子又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能顺着舆论的情绪走。” 

香港《01媒体》署名何亦文的评论称:“在新浪微博上用‘雷洋’二字搜索,结果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雷洋”搜索结果未予显示’;改用‘雷洋案’在人气颇高的‘百度吧’查找相关讨论,得到的答复是:‘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吧暂不开放’。究竟是哪项法律法规令‘雷洋’、 ‘雷洋案’成为噤若寒蝉的敏感词?这表明‘平静’意味着背后的一片嘘声。距2017年只有9天之际,半年前(5月7日)发生的雷洋案官方终于有了结论式‘说法’  那5名殴打雷洋的涉案警员以‘犯罪情节轻微’为由免予起诉,一起原本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法治信心、彰显司法公平、正义的案件这样收场,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雷洋究竟是否嫖娼不是本案的重点,而是雷洋是不是被那几个警员殴打致死?”“雷洋案引来一片嘘声,明眼人都知道,当局并不是偏爱那几个警员,而是维护整个国家机器的合法性,尤其是警方在北京的独特地位。消息人士称,雷洋案除了为公众关注,公安系统同样注视着此案的每一步发展,通过检察院对雷洋案的解释可以看出,它涉及到‘上级统一部署’、执法方式等等,这其中不仅是普通警员,还有种种公安‘运动式’行动策划、指挥的大小警官。一方是‘涉嫌嫖娼’的雷洋,另一方是国家机器中的200万公安,孰轻孰重,当政者心知肚明。”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林子恒的评论称:“‘雷洋案’的最新消息一出,立刻成了网上热议的课题。不过,‘雷洋’一词很快也成了微博中的禁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北京检察’和央视新闻等微博贴文也都不允许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发表的文章《不起诉》,虽然只是原文刊登了检方的决定,但也因‘内容违规’而被屏蔽。北京市道衡律师事务所梁小军告诉《联合早报》,‘雷洋案’已从个案上升到政治事件的层面,当局自然会以惯用的手段来删除贴文。他说:‘当局要让人们渐渐淡忘。很快的,另一热点又会出现,到时就会有舆论引导,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其它方面。’不过,还是有网民避开使用‘雷洋’两字,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人质疑,警员多次违规、过度使用暴力执法,却被说成是轻微的玩忽职守,难以服众。也有民众说:‘这一切的背后是怎样的格局与利益博弈,我们不得而知。改革势在必行,却又深陷塔西佗陷阱,未来的路,或许真的还有很长要走。’有评论称,政府对维稳的依赖太大,注定了警方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将占据更高的地位。要同时平息民愤和警愤,就必须由以宪政为背景的第三方权威机制来做仲裁,通过独立于政治决定的法治体制来解决冲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