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国际纵横

看中国与东欧的关系

发表时间:

中国总理李克强前不久在布达佩斯出席乱第六次中国 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即所谓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中国媒体报道说,今年是“16+1合作”启动5周年,中方对5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形成成果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互联互通、经贸、金融、人文5大类,共200余项具体成果。

广告

对此,英国《金融时报》 刊登题为:中东欧“转向中国”的文章,文章说,“16+1合作”机制赢得了中东欧国家的热情欢迎,但欧盟中的西欧国家担心,中国利用欧盟的中东欧成员影响欧盟的政治与战略。

在匈牙利,它被赞誉为“向东方开放”。塞尔维亚当局将它视为“可靠友谊”的粘合剂,而波兰政府将它描述为“巨大的机遇”。然而,以中国为首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在欧盟主要国家受到了更为尖刻的评论,外交官们担心,它可能被北京方面用来破坏欧盟规则,以及利用欧盟内部日益加剧的东西方紧张关系。

该机制的催化剂是中国有能力为一些较贫穷的中东欧国家资助和建设所需的公路、铁路、电厂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但其行动已延伸到明显的政治和战略领域,让主导欧盟议程的一些西欧大国产生了猜忌。

一位欧洲外交官表示:“这种次区域机制(不仅在布鲁塞尔引发大量猜忌,而且在许多欧盟成员国政府也引发猜忌。” 另一位同样要求匿名的欧洲高级外交官表示:“‘16+1合作’机制处理许多事情。其中一些正在触及欧盟的职能,或者进入了欧盟和中国之间已经有倡议的新领域。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北京这颗明星显然正在中欧和东欧国家冉冉升起。东欧政界与西欧同僚渐行渐远,却与北京方面拉近距离,这令人担忧欧盟能否在投资规则上用一致论调同中国交涉。

匈牙利总理维克托在今年10月表示:“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尽管西方世界仍有一些人否认这一点,但这种否认似乎并不合理。我们看到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事实。”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与英国《金融时报》合作收集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国有银行的支持下,宣布了约1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及其相关产业投资。亚洲项目主任乔纳森•希尔曼表示:“对中国来说, 这16个国家不仅本身重要,而且还是进入欧盟的桥梁。”

尽管这与欧盟的结构性基金相比不算什么,但这些承诺的投资受到了受益者的欢迎。

数据显示,预计塞尔维亚将会获得19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与塞尔维亚拥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全天候友谊”。匈牙利得到了约15亿美元的投资承诺  中国与匈牙利有官方“高度互信”。捷克总统泽曼去年将其国家描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欧盟的门户”  中国与捷克宣布了约30亿美元的交易。

欧盟一些人主要担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可能会加大努力,利用其在中东欧正在建立的影响力来阻碍欧盟对中国的某些共同政策。第二个问题是,“16+1合作”机制中的某些国家可能会利用与中国的牢固关系来加强与布鲁塞尔谈判时的立场。

欧洲外交官表示,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削弱布鲁塞尔在应对与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难以驾驭的关系时的效力。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中国为其企业争取有保障合同的努力将破坏欧盟在公共采购方面的单一市场规则。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布鲁塞尔方面正推动实施一项针对外来投资的审查程序,这招致了北京方面的坚决反对,后者近年来向欧洲注入了创纪录数量的资金。

今年9月,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呼吁北京尊重“一个欧洲”的概念,并补充称:“例如,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发展出针对中国的单一战略, 那么中国将会成功分化欧洲。”

对北京方面而言,“16+1合作”既蕴含商业目的也兼具战略目的。中国希望扩大与其前社会主义盟友间的贸易与投资联系。中国还将这16个国家视为通往西欧的门户,这对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该倡议旨在为中国在亚欧64个国家中争取市场与外交盟友  这是中国强大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优先事项。

除了其宣称的商业动机,北京方面也在利用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达成其政治目的。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称,在去年在里加举行的“16+1合作”领导人会晤中,中国总理李克强呼吁16国政府“妥善解决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一些欧洲的外交官将此解读为,中国政府要求16国在有争议的南中国海及其他北京方面极度关心的地缘政治问题上支持中国的立场,如反制流亡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以及反对台湾方面的任何独立举动。

去年海牙国际仲裁庭裁决,中国对南中国海海上权利及资源的主张与国际法不符,就在欧盟讨论如何对这一裁决做出回应时,中国政府影响力的潜在成果明朗起来。欧盟28个成员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艰难讨论,之后欧盟外交官表示,主要来自匈牙利和希腊的反对成功弱化了欧盟的声明,使之不直接提及中国。

最新的爆发点是今年9月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一个投资审查程序,理由是欧盟需要“保护其集体安全”。他坚称关键的基础设施项目或军事技术公司的收购必须“透明,并进行审查和讨论”。这项计划反映了欧盟成员国之间在欧盟贸易政策开放程度上的深刻分歧。芬兰、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已表示出对欧盟介入各国职能专属领域的担忧。

然而,外交官和政策专家表示,事实证明中国的游说有效地削弱了拟议审查过程,中国政府将之视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小兄弟”,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近年来阻止了中国的多宗交易。欧洲的审查程序草案没有赋予布鲁塞尔迫使各国阻止并修改企业收购条款的权力。相反,外交官们称,它为欧盟要求有关方面就正在进行的收购项目提交细节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允许欧盟的机构向成员国提供指导。

一些人辩称,从中国在中东欧的记录来看更有必要推行审查程序。匈牙利未能为一条投资29亿美元、全长350千米的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的高速铁路在匈牙利的部分进行竞争性招标,引发欧盟委员会调查该项目是否违反了欧盟的法律。

某些国家还担心,“16+1合作”倡议有可能影响未来欧盟的投票。欧盟要求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的大多数事宜(包括制裁)上必须一致通过,这实际上给予了每一个成员国否决权。如果“16+1合作”再吸纳两个欧盟成员国,那么这13个国家就足以阻止欧盟按照特定多数表决机制决定的措施  欧盟大约80%的立法按照特定多数表决机制表决。

“16+1合作”机制国家中的一位外交官为该集团辩护称,它是行事“完全透明”的“经济工具”。这位外交官表示:“我知道有些人对此感到不安,但我们在‘16+1合作’机制中说,同时也对中国人说,我们是欧盟成员,我们遵守欧盟在中国问题上的所有共同立场。”

在申请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一方面是中国的吸引,另一方面是欧盟的拉拢,这导致它左右摇摆。贝尔格莱德特别经济顾问克鲁利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写道,欧盟审查程序的威胁可能会赶走中国的投资,而塞尔维亚需要中国投资来获得足够的发展以加入欧盟。

一些怀疑者承认,围绕“16+1合作”机制的摩擦反映了欧盟内部更广泛的紧张关系,特别是一些东欧和西欧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布鲁塞尔一直与匈牙利和波兰不和, 因为欧盟指责它们违反了欧盟的规则和价值观。

还有媒体分析说,在对待中东欧国家时,中国方面却避谈政治领域的合作,只是单纯地进行经贸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这一点明显不符合中国外交一贯的思路。 之所以对中东欧国家避谈政治合作,中国主要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首先,中东欧国家作为欧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过分强调政治合作,肯定会引发欧盟的警惕。其次,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也在中东欧,中国贸然强化与中东欧的政治合作,也必然会引发俄罗斯的反感。冷战时期,东欧国家曾经是苏联的盟国,是对抗西方的前沿。尽管冷战结束,但东欧国家仍然是俄罗斯的一个战略缓冲,欧盟东扩、北约东扩被认为严重挤压了俄罗斯的外交空间。 因此,对于中国来讲,避开与中东欧地区的政治合作,可能使中国减少许多外部压力。同时,强化与中东欧的合作不仅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可以拓展中东欧市场,还可以通过中东欧进入西欧。 另外,长期以来,中国外交重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发展中国家,而对“中等国家”这一环节较弱。中东欧地区过去是中国外交的一块短板。随着中国与中东欧“1+16”机制的不断发展,中国将补上对这一地区的“外交短板”,构建起更为完整的全方位和平衡外交新格局。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