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孔德的实证主义之三: 实证方法是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

发表时间:

[提要]在十九世纪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孔德提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凡是不能通过加以实际验证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他相信科学方法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方法,他所要加以阐明的对象,只是人经验到的东西,只是人感知的现象。

法国实证主义思想家孔德
法国实证主义思想家孔德 网络照片
广告

问:孔德被称为给思想史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这个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

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谈谈孔德给人类精神发展史的分期。孔德认为:“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此种称谓足可以表现其性质。第一阶段,虽然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今后应始终将其视为纯然是临时性的和预备的阶段。第二阶段,实际上只是解体性的变化,仅仅包含单纯的过渡目标,由此便逐步通向第三阶段。最后这一阶段,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人类理性的定型体制的各个方面均寓于此阶段中”。我引孔德这么长一段话,因为这是他对人类整个思想发展史的核心看法。我来给听友们解释一下。首先,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好奇困惑,但人类获得的知识还远不能解决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比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老病死。可是人已经想探求自然万物的本源问题,这最容易造成拜物教,这是宗教的初级阶段。这点听友们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古人不能从科学上解释雷鸣闪电这种自然现象,他们就会想象出雷公、电母、风神,这时是多神崇拜。随后,人的想象力被推理的能力所弱化,对各种崇拜也要找到说明,找到理由。特别是在一神教之下,对神的解说就形成神学。神学的理论对象,是超自然的,是人的经验无法证明的,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些无用的知识。但是神学也推动人的理性条理化逻辑化。如果没有神学的进展,人还会停留在一片混沌之中,而神学却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逻辑体系。所以孔德以为,这个神学阶段是人类真正的童年。再往下,人的理性发展,不满足神学的解释,他总在探求绝对知识,因此就进入了形而上学阶段。形而上学也就是广义的哲学,对绝对知识的探讨,使用的是抽象概念。它的特色是本体论,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性和基质的哲学学说。在孔德看来,这是一种根本无用的、含糊而武断的学说。它不过是神学阶段的变种。它让人养成了一种热衷于推论而忽视观察的习惯。

问:但是孔德似乎认为这前两个阶段是必然要存在的。

答:对,孔德认为这前边两个阶段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孔德自己所坚信的进步观。也就是说,人类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认识方法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这两个阶段,是研究科学史不能忽略的阶段。神学阶段,人们把世界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为上帝和神灵。形而上学阶段,人们又用抽象的概念取代了上帝,人们终于迎来科学时代。在这时,人的智慧获得解放,进入了“最终的理性实证状态”。你在前面问,孔德造就的革命性变化就在这里。我们看孔德怎么说:“自此以后,人类智慧便放弃追求绝对知识(那只适宜于人类的童年阶段),而把力量放在从此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的观察领域。这是真正能被接受,而且切合实际需要的各门学识的唯一可能基础。自此以后,思辨逻辑作为一项基本规则承认:凡是不能缩减为某个事实(特殊事实或普遍事实)的简单陈述的任何命题,都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清晰含义”。

问:孔德的意思是不是说,一个问题只要不能还原为最简单的科学命题,就没有意义。

答:对,孔德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就看它能否被实际证明。所以他就断言:“不论发现这些原则的方式如何,是推理的或是实验的,其科学效能总是在于与所观察的现象直接或间接相符”。也就是在孔德的心目中,真理的标准就在于,你能不能证明,它与实际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他用的实证这个词是positif,这个词还有积极的、乐观的、确定的等等含义。在他看来,无论一个现象多么繁杂,只要你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就能把它还原到最简单的状况。他心里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数学方法,别忘了孔德是个数学天才。他相信面对世界万物,神学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都是越解释越混乱。惟有科学方法,它自然就能归整出秩序,并且一步步深入,最终解决问题。孔德最看重两个词,秩序与进步。据说在巴西的国旗上还印着这两个字。所以孔德的实证哲学就是探讨在科学研究中,人是如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把这些方法中的共同性质抽象总结出来,提炼为一般规律,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听友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正是十九世纪工业科技革命,给孔德提供了创建实证主义的冲动。

问:孔德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太绝对了?除了科学,人类精神还有许多其他的领域,是科学无法进入的。

答:问得好极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在许多方面都不能自圆其说,遭到许多大思想家的批驳。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叫《科学的反革命》,里面就对这种纯科学主义哲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他指出,孔德强调现象是研究的起点,但是孔德从未精确定义过他所说的现象究竟是什么。是脱离开人存在的外在实体吗?或者是一种心理感觉?而且,社会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现象?如何能简化为几个数学公式式的定理?哈耶克举出了一位孔德的信徒凯特莱的观点。这位先生认为:“我们可以提前算出多少人手上会沾上同胞的鲜血,多少人会成为造假者,多少人会投毒。我们几乎可以提前就算出,多少人会出生或死亡。我们有一份根据可怕的规律支付的预算,即牢狱、镣铐和断头台的预算”。哈耶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德把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归结为像物质客体一样的研究对象,并且使社会具有一种服从与命令的管制关系,活生生的个体就无形中成为了数字。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的几乎每一句化,比作那些为第三帝国的学说奠定思想基础的德国理论家的言论”。

好,孔德的实证主义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他的思想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唯科学主义的一支,但人终究不是机器,不是数字。他有梦想,有感觉,有冲动,这些理性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支的代表是浪漫主义。这是我们下一讲的题目。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