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加缪—荒诞世界的反抗者:地中海之子

发表时间:

[提要]  阿尔贝· 加缪(Albert Camus, le 7 novembre 1913 - le 4 janvier 1960) 是法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一个地中海边的城市。从加缪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中海的阳光与阴影。他常常被人归为存在主义思想家。但他本人否认这一点。不过,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确实能发现存在主义所关注的命题。

法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R
广告

问:今天你开始给听友们介绍加缪,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开始进入了存在主义的领域?

答:可以这么说。加缪在一般的文学归类中,常常被归入存在主义的范畴。虽然他本人几次否认他和存在主义思潮的关系。不过,把他归入存在主义是有道理的。他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确实反映了存在主义的关注点。比如,他的名言“人是唯一能拒绝像当下一样生活的生物”。这和萨特提出的“只有人能够自由选择,摆脱当下存在状况”的论点相一致。这类的例子有许多,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的主旨是揭露人的生存的荒谬性,同时又指出摆脱荒谬要依赖于人的反抗的自由。这种直指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存在主义意趣相通。而且他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也和当时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群步调一致。加缪1957年就获诺贝尔文学奖,托尼· 朱特曾经评论说:“他的风度,他的关怀,他拥有的广大读者,以及他在巴黎公共领域无所不在的身影,似乎凝聚了一切最典型的法兰西特性,体现文学、思想和政治介入的结合”。汉娜· 阿伦特在1952年写给丈夫的信中说:“昨天我见到了加缪,毫无疑问,他是当今法国最杰出的人,远在其他知识分子之上”。这些评论确实反映了在四、五十年代中,加缪在法国的崇高地位。但是,加缪的地位曾在一段时间内下降,这主要因为加缪拒绝附和当时法国知识界时髦的左倾风尚。他抨击苏俄制度和斯大林的专制暴政,和萨特等人相比,他显得是个右派,而当时年轻人是跟着左派走的。结果加缪自己反倒成了知识界的局外人。但是加缪始终坚持,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在一场有萨特、马尔罗、库斯勒参加的讨论会上,加缪问道:“你们不觉得我们都应对价值虚无负责任吗?假如我们都抛弃尼采主义、虚无主义和历史现实主义,会怎样?假如我们公开承认自己错了,又会怎样?假如我们承认世上有道德价值存在,我们应为确立、彰显道德价值恪尽职守,又如何?难道你们不觉得或许希望会在这里萌芽吗?”

问:从加缪的这些问题中能看出他思考的角度。不过你还是先给听友们介绍一下加缪的生平吧。

答:好。我们先讲加缪这个人的成长过程,然后再分析他的作品。加缪的家庭背景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他父亲是一位参加一战的老兵,1914年在马恩河战役中阵亡。他母亲是一位居住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普通妇女,而且连字都不认识。说复杂,因为这个家庭的血统、来源复杂。他父亲是法国阿尔萨斯人,他母亲是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人,又居住在阿尔及利亚。这种复杂的血统背景,让加缪一生都有一种追求归属感的冲动,也让他时常陷入迷惘,感到无家可归的孤独。更不幸的是,他父亲阵亡后,他母亲知道这个惨讯,一时失语,后来恢复得也不大好,话都说不清楚。母亲无依无靠,只好回到娘家,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套小居室中,加缪就是在这种贫困、失怙的环境中长大。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贫苦的环境,并没有让加缪产生一丝自卑,相反,倒养成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一生都把正义和自由当作最重要的价值。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写道:“贫穷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痛苦,为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看不到在阳光下,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美好。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就是一切”。加缪传记的作者洛特曼说:“一个贫苦的小男孩,正因为有了阳光,有了大海,才能幸福地长大成人”。加缪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地中海,南方的阳光给他的灵感。加缪曾在他的小说中写到一个情节。据他外祖母说,他的父亲曾经去看一个杀人犯上断头台。但是他看到这个可怕的行刑场面后,回到家里就呕吐不止。据此加缪一生坚决反对死刑,甚至和 他的战友、同事发生冲突,以至绝交。总之,加缪自小就是一个朴实、自尊、仁慈的人。他的禀赋和他的创作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文如其人。

问:那加缪受的是什么教育呢?像萨特、雷蒙阿隆、波伏娃这些人,可全都是巴黎高师的毕业生啊。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加缪根本就没受过这种精英教育。他上的是阿尔及尔的普通中学和大学,后因为患病没有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可以说教育背景的不同,使他和萨特那个精英团体不能彼此理解,他甚至还遭到了萨特的嘲笑。他上的小学是阿尔及尔贫民区的小学,但是他的老师路易· 日耳曼看出加缪的天才,他很喜欢加缪,对他格外照顾。后来加缪把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献给了他的这位小学老师。在加缪小学毕业时,正是日耳曼老师找到加缪的家人,反复强调必须让加缪上中学,那时贫穷家庭的孩子,小学一毕业就要去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但日耳曼老师坚持要让加缪上学,他说他可以为加缪去申请到奖学金,终于加缪考入了中学,进了格勒尼埃老师的哲学班。可以说加缪的哲学根基就是在这时候打下的。这与在德国读现象学的萨特相比,加缪的哲学教育是比较一般化的。就在这时,他得了肺结核,养病期间,他大量的阅读,特别是阅读纪德的文章。他非常崇拜纪德,并且开始发表自己的文章。1935年加缪大学毕业,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受当时左派反法西斯阵线的影响,他参加了共产党。入党的理由是“我有强烈的愿望,希望看到使人类悲伤痛苦的现象得以减少”。可以说,这同样一句话,也是他后来被共产党开除的理由,因为他尖锐地批判斯大林,发现共产党成了增加人类悲伤和痛苦的原因。1938年,加缪成为“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同时开始准备他的“荒诞系列”,也就是小说《局外人》,哲学随笔《西西佛的神话》,剧本《卡里古拉》。好,下次我们开始分析加缪的作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