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微言微语

耶伦访华聚焦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引热议

发表时间: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4号开始对中国进行八个月内的第二次访问,此次访问聚焦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低价外销问题。耶伦在抵达广州之前已发出警告说,中国对绿色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等技术的巨额政府补贴,导致过剩的商品涌入全球市场,“扭曲了市场价格”,冲击全球市场,她呼吁美国和中国企业之间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呼吁中国不要再依赖出口支撑经济,而要推行政策提振内需与消费。

U.S. Treasury Secretary Janet Yellen meets China's Vice Premier He Lifeng at the Guangdong Zhudao Guest House,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pril 6, 2024. REUTERS/Tingshu Wang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广东会晤 2024 年 4 月 6 日 REUTERS - Tingshu Wang
广告

事实上,习近平上台伊始就在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现在看来正在烂尾,因为这一改革简单粗暴缺乏系统性,无视需求侧的承受力,造成个别部门产能过剩,总体经济疲软。然而,要顾及需求侧,也就是提高底层人的工资待遇与医疗社会保障,就必然涉及发展模式,分配制度及政治制度的深层改革,这又是反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中共拒绝接受的。网友@LT 視界发帖说:中共非常抗拒国际社会要求中共重视产能过剩问题。中国产能过剩是不争事实,并非西方最早发现,中共2016-2018年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等运动。由于习近平“收放自如”,兴趣很快转移了。这次美国敦促中共产能过剩问题,实质上是提醒习近平继续做烂尾工作。但是,习主席现在痴迷新的运动:安全、抓特务等。网友@蔡慎坤发帖说:中国现在每年至少可以生产4000万辆汽车,这比中国国内需求至少多出1500万辆,中国去年出口500万辆汽车只是刚刚开始,这比2020年增长了五倍之多,如果西方无动于衷,中国产能还将继续扩大,未来几年出口数字还会翻番,基本上可以横扫西方市场。难怪马斯克今年早些时候惊呼!中国公司将“毁灭”几乎所有其他的汽车企业,除非对它们采取更多的贸易壁垒措施。

网友@Leva发帖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很高 —— 在全球占比近20%,也快达到极限了。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都在下降,人口老化,生育率处于暴跌通道中,看不到企稳迹象,因此,中国国内整体的消费潜力提升空间非常有限。如果中国继续鼓励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和银行信贷继续大规模地投入制造业,不但将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也会挤压世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势必在全球引发广泛的贸易冲突。例如,中国把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挤垮了,马来西亚失业率上升,消费力必然下降,从中国的进口迟早也会下降,就像中国目前的情况一样,澳大利亚红酒都卖不动了。中国的出口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的8000万农民工,能通吃高端制造业?把西方世界的活儿都干了?现实吗?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挤垮,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消费力减弱,中国的东西出口给谁呢?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允许自己国家的失业率上升,继而引发经济及社会问题,民主国家的政治人物还要选票呢!

网友@猪小壕发帖说:最新一期TE的封面文章讨论了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科技乌托邦主义(Technoutopianism)、中央计划和安全优先。

……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亟待复苏的背景下,上述发展模式有三个缺陷。其一,忽视了消费者。消费端的刺激政策是应对经济下滑的常见手段,既包括直接发钱,也包括强化社会保障——前者使大家有钱花,后者使大家敢花钱。但中国基本舍弃了这条路径。发展高科技产业固然能创造和带动就业、进而增加收入和消费,但力度和范围非常有限;此外,有限资源被非市场因素配置到高科技产业,更加剧了其他领域复苏的困难。其二,过度依赖出口。高科技产业发展某种程度上靠中央计划扶持,扭曲了市场信号,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内需消化不了,就只能依赖外需。但现在的出口形势、特别是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形势严峻——一方面在发达经济体遭遇巨大阻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消化量有限,而且如果损害了新兴经济体自身科技和产业发展,也将会遭到抵制。其三,中央计划对市场规律的干预会影响企业预期。内资不敢投,外资不敢留。企业希望的是法治优先、政府受限、市场主导下的“稳预期”,但实际的“稳预期”是之前扰乱预期的那只手自己说:“我要管住我自己”——这自然缺乏说服力。基于此,文章认为该发展战略可能效果不佳。如果很多人都能意识到上述缺陷,为何中国还坚持这个发展模式?文章认为,一个原因就是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安全优先。当安全替代发展成为实际上最重要的目标时,一切体制机制方法手段都会转变,不仅影响中国,也将影响世界。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