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遗产

暌违十年!台北故宫「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特展登场

发表时间:

今年10月6日至11月16日,台湾故宫博物院特别在北部院区即将进行整修工程前推出「镇院国宝」重磅特展,距离前次「国宝总动员」将珍藏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山水三宝合体展出,已经是十年前了。

台北故宫「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特展宣传图片
台北故宫「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特展宣传图片 © 故宫博物院官网
广告

台北故宫最盛富名的展品,应是大众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这三宝,它们当然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相较起来,北宋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在历史、人文、艺术等综合价值上,可能意义更为重大。

据了解,这三幅珍品早在2012年3月即由文化部核定公告为国宝级古物!风格皆属巨碑式山水,也就是画家将眼前景物收纳、反刍、重构后再现的理想山水画,重在体现以形写神的文人精神,如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描述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如果说荆浩的《匡庐图》是「巨碑式」山水的开山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典范了。前者构图还算四平八稳,而后者已明显可见将中景山体刻意放大、让崖下的旅人更显渺小,雄壮气息直通通地向观者扑面而来,表达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之后,郭熙的《早春图》又是另一典范。他擅长巨障、长松,画中山烟云雾缭绕其间,细部有独创的山石「卷云皴」、树木「蟹爪」画法,自成一派,画风较之范宽更加任情和恣意。

尽管范宽与郭熙有所不同,但仍属巨帐山水,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则似于近观山水。峭壁、树枝线条的密集交错、云气与山涧再交融其中,灵动之气跃然纸上,彷佛活生生的景物现前,那是画家所感受到的蓬勃生机。

这三幅画中,最早的《溪山行旅图》约距今一千年,最晚的《万壑松风图》大概九百年,三件近千年的真迹都是作在绢纸上,而绢纸类的古物特别敏感脆弱,平时要放置在故宫山洞的库房中,在隔绝紫外线且恒温、恒湿的状态下保存及展出,例如要定期使用特殊工序除去水分。因此,展出时间只能压缩在短短42天,而一般展期约为90天。

其实,故宫有很多千年以上的藏品,在众多藏品之中,这三幅画作并不算特别久远,它们的重要之处,是确立了「山水画」在华人世界中的价值,具有划时代的指标意义;同时,它们也影响了后续非常多文人还有哲学思想上的发展。

那么一般观众要如何欣赏「镇院国宝」?若按专家林垦 Kenn Lin的建议,不妨先从落款看起,主要是因为古时画家不少画作的确切作者与年代都有争议,或极难判别,但这三幅画很特别,它们都有明确的落款甚至年份,这在古代来说很少见,加上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落款可以帮助追溯孰先孰后、谁效仿谁,又是谁临摹、传承哪一位前人的作画技巧,是拼出历史和山水画发展的有力证据。

其次是体会画作的「可观、可行、可游、可居」,传统山水画是以远、中、近景建构视觉上的层次,利用平远(平视)、深远(俯视)、高远(仰视)等多重的视角描绘景物,因此在观画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真正的山水世界中游览。

山水画重于书画合一,更细节的部分就是欣赏不同的「皴法」,大致可以用书法、毛笔的方式理解,例如范宽的雨点(芝麻)皴、郭熙的卷云(云头)皴、李唐的斧劈皴,这三种笔法各有千秋。以郭熙《早春图》为例,卷云皴描绘出湿润、飘渺的云雾,S 型的山面呈现流动的气韵,大地初回春的气息更是用枯枝展现,画中这种灵动的气息就是郭熙厉害的地方。

因为维护上的困难,「镇院国宝」并不是长期展出,每次间隔往往是三五年起跳,所以今年有幸能一次目睹三件旷世巨作的绝世风采,实在非常难得。

此外,台北故宫这次还特地规划了受此三家风格影响的九幅画作同步展出,作品时代横跨元至民国,如元曹知白《山水》、明唐寅《观瀑图》、清唐岱《仿范宽山水》、民国溥心畬《古道斜阳》等,各幅均呈现汲古创新的当代风貌,体现其对国宝展的隆重之意,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 05:06
  • 05:34
  • 06:27
  • 05:27
  • 05:30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