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环境与发展

卢宇航谈COP28气候峰会与中国立场

发表时间:

联合国第28届气候峰会11月30日在阿联酋的迪拜拉开帷幕,此次峰会因其举办国以及峰会主席的身份而成为迄今为止气候峰会史上最引发争议的一次峰会。那么,此次峰会的焦点议题是什么?专家对峰会又有何期待?中国方面在峰会议题上将持何立场?中美在峰会前夕所发表的共同声明在多大程度上会对气候峰会起到推动作用?就以上一系列问题,法广电话连线了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中国气候政策研究专家卢宇航先生,请他谈谈他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化石燃料部门的游说者预计将创纪录地出席联合国 COP28 气候会谈
化石燃料部门的游说者预计将创纪录地出席联合国 COP28 气候会谈 © Jewel SAMAD / AFP
广告

法广:非常感谢您接受法广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您认为此次峰会有何看点?

卢宇航: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次峰会有什么看点,好像不过是继续前几年的讨论,要讨论的就是是否将气候升温的幅度继续维持在两度以内,现在有一些人好像没有信心,认为必须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认为2,5度或许更加现实一些。还有就是成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问题,这是一个已经谈了很多年的问题,估计这个基金会的成立应该是比较有希望的,因为毕竟已经谈了好多年,大家都已经有共识。但是,在减排方面,没有国家作出新的承诺。

法广:对,在中美两国近日发表的共同声明中,双方均强调应该是自主贡献,由各国自己作出减排承诺,而不能够由外界强加于人。在损失与损害基金会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否会同去年相对比有所松动?

损失与损害基金与中国立场

卢宇航:我没有看到有什么原因会导致中国改变立场,从中国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无论是在损失与损害问题还是在减排问题上,中国都不会作出什么新的承诺,当然,从原则上,中国会支持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会,但是,中国是不会同欧洲那样大力支持的,至多也不过会象征性的出一点,因为中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对碳排放负有历史性的责任,而事实上,许多研究都显示,从碳排放的历史统计来看,中国其实已经仅次于美国,是第二大排碳国,中国也必须承担一些历史责任。但是,中国政府不会承认这一点。

法广:中国代表在去年的峰会上就表示中国会支持气候受害国,但是,不会通过损失与损害基金会,而是以南南合作的方式为受害国提供援助。不过,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演变,中国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那么,北京是否会在上述问题上调整立场?

卢宇航:我还是认为北京并不会改变他们的方式,中国即使作出一些承诺也会通过南南合作的方式。而且,有消息说,这个损失与损害基金会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会由世界银行来管理,而世界银行后面就是美国,那么,中国怎么会把资金投入一个由美国掌握主动权的机构?因此,中国更可能会通过一带一路或者亚投行等这些平台来进行合作。

法广:您说到损失与损害基金会由世界银行来管理运作,对此,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提出了反对,您个人对此有何看法?

卢宇航:世界银行其实在气候领域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世界银行有它的政治日程,例如市场化等等,有些非政府组织不一定会支持,这是他们的方式。因此如果损失与损害基金是由他们管理的话,可能真的会造成一些问题,使某些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失,所以,我认为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担忧是成立的。我个人认为由世界银行来管理并不是最好的选项,我更加倾向于由联合国的机构类管理。

法广:那您对这次气候峰会的预估是什么?

卢宇航:我对这次峰会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会议举办国就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预期他们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雄心。而且,这是一个非西方发达国家,在许多问题上都会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也就是说不会推出什么雄心勃勃的气候计划,所以,我并不抱有太多的期望。而且,中美此前发表的共同声明的基调也十分平淡,所以,可以想象他们的所谓的支持也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我并不是很乐观。

中美联合声明令人失望

法广:说到中美联合声明,您觉得此次声明同之前发表的同类声明相对比有何不同?

卢宇航:我之所以说这是一份比较软弱的声明,首先是因为发表声明人的级别,中方是气候谈判代表解政华,而美方也是气候特使克里,而相比之下,八年前的声明是由习近平与奥巴马共同作出的,而且中方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承诺,这些承诺比较重要而且有具体的目标。而这次并没有这些,在大家比较关注的煤炭问题上,大家都期待中方能够制定出一个走出煤炭的时间表,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声明中不过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作出了一些微小的承诺,比如说,碳捕捉,以及甲烷等等。

法广:您说到甲烷,这方面可以说一个小小的进步,2021年在格拉斯哥峰会上,欧美牵头提出了全球减低甲烷排放计划,一开始就有近百个国家加入,但是,中国并没有给予支持,今天中国虽然还没有加入,但是,明确作出表示要减低甲烷排放,中美还承诺要在此领域加强合作,这应该可以说是积极的一步。

卢宇航: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科学界对减低甲烷排放的有效性还是有些争议的,有些科学家认为虽然甲烷的升温效益要比二氧化碳高,但是,它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减低甲烷的排放其实也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从长期来讲,它的影响并不重要。而且,中国的甲烷有一半来自煤炭的开发,如何在煤炭开发时捕捉甲烷,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做才能够减低甲烷的排放。

法广:中国11月初发表了一个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但是,方案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中美在联合声明中承诺将加强在此领域的合作,您觉得中美的合作空间是什么?

卢宇航:非常抱歉,我对这方面实在不太了解。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煤炭发电的下降

法广:再回到二氧化碳排放上来,碳简报不久前发表了一份中国碳排放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今年的碳排放有所下降,而且,明年的排放也很可能会下降。有专家认为中国或许已经提前达到了排碳峰值,您是否也认同这种观点?

卢宇航:从原则上,我也认同这种观点,首先,中国在未来几年可以减低排放,这同经济放缓有关,但是,中国是否明年就会达到峰值,或者后年,这就很难说。因为很难预测中国碳排放的下降的速度是多少,这就很难说。因为经济下降,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就会撒手不管,他们很可能会加强开发,因而使用大量的煤炭,这个我们从去年的数据上就可见一斑,煤炭的发电量其实是一直在上升,2023年从一月到八月,同去年相对比上升了7,5%,比之前的幅度好要高,这是中国全国电力联合会的数据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

法广: 碳简报近日发表的报告中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去年在能源结构中有所上升,但是,与此同时,您说煤炭发电量又出现上升,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卢宇航:这其实又矛盾又不矛盾,因为中国的用电总量上升了,可再生能源的增加并不自然导致煤炭使用的减少,这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是一个因果关系。所以,中国在中美联合声明中承诺要在未来几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数字翻三倍,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会减少对煤炭的使用。有可能是同时上升。当然,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幅度更大。但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水,光,风,其中水力发电的比例占最多,但是,从去年数据上来看,水力发电的浮动很大,受气候干旱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其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法广:也就是说,很难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达到排碳峰值?

卢宇航:如果你要我说是明年的话,我不能确定,我可以说中国明年达到排碳峰值的可能性或许是60%

非常感谢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中国气候政策研究专家卢宇航先生接受法广的专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