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经济与贸易

中国非洲:4个尴尬问题

发表时间:

习近平今年3月首次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出访非洲多国,并参加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在非洲存在的不断扩大继续引发议论。法国《世界报》网站最近刊出署名卜光( François Bougon )的文章,谈论中国与非洲4个尴尬问题。下面做个介绍:

广告

问题一: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是否像殖民主义?
这个问题引发无尽的争议。在习近平展开非洲之行前夕, 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Lamido Sanusi)在3月11日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警告非洲人应该面对现实,从对中国的迷恋中清醒过来。这位尼日利亚前驻北京大使的儿子表示,中国从非洲拿走资源,然后把制成品卖给我们,这正是殖民主义的实质。当年英国人就是到非洲和印度去拿资源,占领市场的。现在非洲自己主动向新型帝国主义打开了大门。

在这样的议论中,习近平在访问坦桑尼亚时承诺:要”真诚“对待中非关系的发展,要以互敬和双赢的精神正确处理中非关系出现的问题。

对于中国大举进入非洲的缘起,该文引述亚洲中心的研究员沙波涅(Jean-Raphaël Chaponnière)说, 中国前进非洲的因素之一,是西方的撤退。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共产铁幕垮掉后,很多西方企业撤离非洲,转向东欧发展。 就在此时,中国开始进入非洲。由于中国购买非洲资源,避免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复苏。于是中国在非洲站住脚后,自然首先享受这个经济复苏的好处。

该文还引述中国暸望杂志3月24日一篇文章说,中非贸易在欧洲国家忽视非洲的19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那时非洲国家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没有出路。而中非贸易经历20年的快速发展并引发西方妒忌的原因,是中国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而且出的价钱也高过西方。

问题二: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模式可否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购买非洲原材料,然后向非洲销售制成品。同时中国也注重在非洲兴建基础设施。而西方国家在向非洲提供援助和贷款时,不但附加条件,而且坚持让私营企业参加这些项目招标。(这里解释一下,从90年代开始,西方向非洲提供贷款和援助经常附加透明监管条件,以图遏制贪腐和浪费,旨在更多惠及民众。)
尽管中国受到非洲国家当局的更多欢迎,但这并不等于说中非之间的贸易模式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南非总统祖马2012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非发展论坛”时就警告说,从长期来看,中非现在的贸易格局难以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当局也明白这个问题。2006年,中国政府为平息非洲本土工业(在中国产品竞争下)日渐萎缩引发的担心和忧虑,决定出资在非洲5国,依照深圳模式,建立6个经济特区。这些国家是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北京想以此,来显示其推动非洲工业化和改善中非贸易条件的承诺。但是7年下来,这些非洲经济特区的发展,按照亚洲中心研究员沙波涅的说法是:“好坏参半”。

问题三:中国是否向非洲输出剩余劳动力?
在谈论中非关系时,这是最经常听到的批评之一。这些批评说,在非洲的中国公司基本不招聘当地员工。北京当局正好借机向非洲输出剩余劳动力,减轻中国国内的部分就业压力。
中国当局在驳斥这个批评时,一方面指出中国在海外的劳工只有81万9千人,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人口逐渐老化,国内需要劳动力。

问题四:中国是否在非洲占有耕地来养活自己?
对此,卜光的文章说,非洲当地情况不能支持这个说法。 大部分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也都认为这是某些文章营造出来的无稽之谈。国际农业发展中心(CIRAD)研究员让-雅客-加巴斯(Jean- Jacques Gabas)表示,北京在非洲占耕地的说法很大成分是幻想出来的。他说,从国际土地联盟 (ILC) 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非洲南撒哈拉地区,海湾国家和欧洲国家占的土地面积都超过了中国。他还说,中国人在非洲占土地时,如果遇到麻烦,通常会另想办法。比如,中国在贝宁购买土地种植木薯酿酒的计划,就因当地人的抵抗而泡汤。于是中国人就和当地农民签属协约。另外,中国在塞内加尔有个60公顷芝麻种植园项目。但投资人先种了几公顷做试验,觉得不划算,就走人了。这个被媒体大肆宣传的项目最终没能实现。 按照加巴斯的说法,中国人在非洲做成功的生意大部分是供应本地或地区市场的项目。这是一个跳板,可以跳到更具战略性的行业,诸如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项目。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