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环境与发展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谈新环保法中的环境公益组织诉讼

发表时间:

看过《穹顶之下》纪录片的听众朋友或许还记得,柴静在这部引发舆论轰动的影片片尾,作为治理雾霾的希望和措施提到,中国新环保法的实施使得民间环保组织首次有权对污染企业提起公益诉讼。环境公益组织诉讼制度也是新环保法这一被媒体称为的最严环保法的亮点之一。它在推出后受理立案的第一个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是由中国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提出的,在今天的环境与发展专题节目,我们有幸采访该组织总干事张伯驹先生,请他就新环保法的实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柴静雾霾片遭禁等议题的看法。柴静在片中提及谈到了她在制作影片时与“自然之友”的合作。

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广告

张伯驹首先简单介绍了自然之友组织的情况。

张伯驹:自然之友成立于1994年,这20多年来,一直是从环境教育 、公众参与、环境法制推动及环境政策推动这些方面来推动中国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维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权。

RFI:中国新环保法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民间环保组织首次有权对污染企业和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您作为自然之友总干事,是怎么看这一新的内容?

张伯驹:我们是很欢迎新环保法中的这个诉讼条款的, 而且在整个公益诉讼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自然之友也是比较深入地参与了推动工作,我们也很相信,随着未来公益诉讼的进一步实践、随着更多地公益诉讼案例的产生,真正地能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中起到它的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遏制污染者的行为、恢复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让环境污染成本真正地显性化方面起到威慑作用等方面,我觉得都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RFI:国内有报道说,全国其实有700多家可以提起诉讼的环保组织,但是从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只有三家提起了诉讼,您对此怎么看?

张伯驹:我们了解到的已经有六起案件被法院受理。确实在中国有七百多家组织在新的环保法出台以后有了诉讼的资格,但是光有诉讼资格还是不够的,因为公益诉讼是一个需要专业能力的一个行为,所以我们也是看到其实作为公益诉讼来说,需要首先有一个符合法律条件的身份,同时也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的能力、专业人才、也得有相关的资源和足够的意愿,来参与到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博弈中去,所以我们觉得这些都是比较大的一些需求吧,就是除了身份以外,还需要其他的几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自然之友在2014年在中国发起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支持网络和环境公益诉讼的支持资金,我们也希望从能源能力、专业性和意愿几个方面来帮助和支持中国更多的环保组织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用好这样一个保护环境的武器。

RFI:我看到你们网站上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基金的申请,现在这个基金项目进展情况怎么样?

张伯驹:这个基金项目陆续在进展,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不同的环保组织他们未来要提起公益诉讼的申请,然后也在做一些审批,已经进行了一个审批的过程。

RFI:在对这个议题的报道中,有提到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环境的问题的,包括其他领域的一些独立组织,指官方对独立团体“界定模糊”“容忍范围不断变化”而对独立组织带来生存空间减少的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张伯驹:我们觉得作为环保组织来说,中国现在整个的行动空间和得到的支持应该是越来越多的,包括像这种民间公益诉讼,也是在新环保法出台以后,我们也看到民间组织提起的诉讼也是得到了受理,所以我们觉得空间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关键就是从民间组织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性,不断地再做拓展,当然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出现,我觉得这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让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理念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决策当中去。

RFI:提到环保,最近确实不能不提引发巨大轰动的雾霾调查纪录片,前央视主持人柴静推出的“穹顶之下”,她在影片中提到了与自然之友的合作,尤其是在感谢名单中提到了您,您能谈一谈与柴静合作的情况吗?

张伯驹:我们也是很乐见与柴静的这个作品、柴静团队的这个作品能够引发这么多公众的回应,我觉得这对中国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增强大家对于大气污染和整个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关系的等方面一个特别重要的意识和行动的提升,这方面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自然之友和这个团队的合作,我们觉得因为自然之友是在公众参与和法律行动方面有长期的影响力,这样的一个结合可能也是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多的调动每个人参与到不同层面的行动中来的一些建议和一些行动的可能性吧

RFI:您对于这个片子在引发舆论轰动一周之后在各大网站上被停播是怎么看的?

张伯驹:这个具体的原因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也想,其实很多的时候可能这一周的(播出)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我们也希望能够未来有更多的这样的作品产出,而且我们也很看重的一点就是,大家因为这个事情、因为这个片子意识有了很高的提升,也更加关注雾霾和生存环境,那么未来是不是有更多的行动?就像我们自然之友说的“身体力行”地去参与到环境的保护的改变当中,这个可能是我们现在更加重视的。

RFI:在你们的网站上,尤其是最近将治理城市垃圾和减碳作为非常突出的两部分,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方向?

张伯驹:我们的网站是这样,最近的一些活动都会被放上去,可能这个并不是说临时或者最近这段时间我们改成的什么样子,当然本身的城市环境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点,包括像垃圾的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现在实际是处于一个快速的城市化的阶段,现在城市问题很多,未来可能很多乡村也会进行城市化或城镇化的转变,这也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原因,我们希望中国的城市可以更加宜居,更加生态友好,而不是成为一个人和自然断绝的一个空间。

RFI:作为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你们的工作是怎么运行的?在会员和民众参与方面是怎么做的?

张伯驹:我们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就是很多会员志愿者,大家都会结合本地的环境问题,有很多的环保方面的行动,还有很多的(活动)可能在家庭中、在社区里的、在城市里、在乡村;可能有很多的行动是在家庭里的垃圾分类,也有可能是去污染维权,就是与污染者做抗争...,不同的方式。我们在北京设有一个专职的职业化的工作团队,北京的这个工作团队我们刚才说到了,会通过项目和专题行动的方式来做包括环境教育、包括公众参与的行动、包括专业的法律行动和政策和立法的倡导等工作。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RFI:法国今年将举办国际环境大会COP21,你们组织有没有参加的计划?

张伯驹:我们有计划要参加,因为我们专门有一个项目叫“低碳家庭”,在社区和城市层面做碳减排的项目,这个项目我们从2009年做到现在,今年也是有机会在COP21做一些交流探讨和发布的工作。

RFI:最后就新环境法的落实补充一个问题,最近两会正在召开,新环境部长陈吉宁对环境问题有很多表态,您对新环境法之后中国环境形势发展怎么预期?陈吉宁说,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是不是确实会有一些行动?

张伯驹:对,我觉得确实陈吉宁的这个话让我们也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一个行动者吧,确实一个好的法律绝对不能是一个“piece of paper”,我们觉得未来可能对于环境领域来说这种保护和发展的博弈还会越来越增强,因为如果说环境保护这边环保部要下重拳的话,那势必会影响到很多地方保护主义、地方经济发展这种短期的利益,所以这方面我们也是很期待吧,希望在整个的博弈过程中,环保的力量能够真正地坚持住,然后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因为环境保护绝对不是环境保护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在政府内也是需要多部门的协作、甚至超越部委利益的一个协作的体系;同时也绝对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所以如何能够更好地公众参、,如何能够推动更加全面的信息公开、还有市场的力量如何更加有机地结合,我们觉得这都是一个可能在今年来说更加关键的地方吧。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