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反映北京的一次战略挫折

发表时间:

香港立法会选举本月5日举行,选举结果刷新香港政坛,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分析评论。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广告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今次立法会选举,是回归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这不单是投票率创新高(约58%)、投票人数最多(约220万人),主要是投票结果改变了本港政治版图,本土自决背景政治人物急速崛起,成为建制阵营、泛民阵营以外的一股政治力量。” “这个比率,严格而言不能说是三分天下。不过,若考虑到本土自决于政改一役冒起,历经占领运动、旺角暴乱等,仅两年光景已经占据一隅,其势头猛进就不能低估。而且他们代表新世代,成员年轻,”“若他们正常在政坛舒展,未来将逐渐由他们凝聚出来的更多青年人主导。”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变化最大的是‘泛民’派内部,老泛民阵营严重缩小,被认为是‘本土派’人士的年轻候选人获6个席位,分走地区直选总选票的19%,成为很受关注的一支新力量。其中最年轻的立法会新议员罗冠聪23岁,是‘占中’期间的学联常委。‘本土派’强调香港民众的‘自决权’,这些当选议员都不公开宣扬‘港独’,但‘本土派’常被认为与‘港独’有千丝万缕联系。‘本土派’对中央权威及《基本法》常常表现出激进的抵触。”“‘本土派’一方面同样热衷于意识形态,一方面他们的票源主要是对就业、住房充满焦虑的香港年轻人,‘本土意识’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对现实表达不满的情绪宣泄,而未必都是与 ‘港独’有关的政治信仰。”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统计显示,六名本土派人士得票率近两成;包括落选者在内,‘本土派’候选人本次合共赢得40万余票,占全部220万选票的19%,反映香港社会心态正向‘本土派’转向。有评论认为,选举结果反映了北京的一次战略挫折,这两年里香港贫富差距扩大,加上北京采取了削弱香港自主权的相关行动,形成香港本土派发展的土壤,简而言之,是‘越压越反’。 这解释了部分港人的心情,当‘自决’成为选举的新话题,说明了港人对前途无法自决的焦虑。不过,北京也不一定要将本土派都视为‘港独’威胁。从理论上看,‘民主自决’的口号虽然不排除‘港独’作为选项,但只要本土派更强调的是民主而非独立,就不算触及‘港独’红线。”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六位循直选胜出的本土自决派合共拿下三十九万票,意味着选民求变之余,亦希望这一批新进代议士能够把激进抗争路线带入立法会。毫无疑问,朱凯廸当选之后高呼的‘民主自决’肯定是未来四年不能忽视的议题,特区政府如何应对?假如梁振英继续以敌我分明的态度处理,效果恐怕适得其反。归根究柢,本土自决派也有出头天,很大程度是强硬管治作风间接促成的,正所谓压力愈大,反抗力愈大,要是当权者仍然采取师承北京的‘稳定压倒一切’,政争只会愈演愈烈,社会内耗无休无止。”

香港《明报》署名孙嘉业的评论称:“今次香港立法会选举的结果甫出炉,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办)就针对今次选举发表了一篇意味深长的谈话,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就香港的选举发表评论,而且谈话的主旨内容就是‘反港独’,显得颇不寻常。”“拿这份谈话内容与今年1月蔡英文当选台湾总统后国台办的谈话内容相比较,可谓高度相近。”“港澳办与国台办的这种高度相似的表态,反映北京对台和对港政策的日益趋同,对台重心由‘促统’演变为‘反独’,对港重点也由‘繁荣稳定’渐变为‘反港独’。过去,香港一直被视为北京对台统战的‘一国两制示范区’,但经过19年实践,样板失效,而反过来看,台湾会否被北京当作‘反独示范区’来警示香港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