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风土人情

走向 “彼岸世界” 的象征主义戏剧

发表时间:

象征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强调主体性的超越。强调联觉,沟通诗和音乐。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Étienne Carjat / Domaine public
广告

莫雷亚斯于1886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 “文学宣言”,将这派诗人称之为“象征主义者”。后来一般都以此作为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很快,这个流派从诗歌扩展到戏剧,并成为一个波及欧洲数国的戏剧 流派。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于1886年去巴黎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并于1889年发表剧本《玛兰纳公主》,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流派的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青鸟》,爱尔兰剧作家辛格的《骑马下海人》,德国剧作家豪普特曼的《沉钟》,俄国剧作家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等。

象征主义戏剧将笔触从现实的“此岸世界”转向“彼岸世界”,并认为这种“彼岸世界”只有用剧作家的直觉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凭借理性去 认识。因此,这派剧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他们称自己的艺术是对平 淡无味的自然主义的反拨。自然主义把外在的、客观的东西放在首位,同时把人们的行为都说成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 象征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是由于受到叔未华、马赫和祈康滇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信奉神秘主义,沉溺于个人的返 躬自省,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非理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认为存在于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是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达到的,只好借助艺术家的直觉创造出来的象 征,把它暗示出来。

象征主义戏剧的另一特点是: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这类表现手法,后来被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大量借用,甚至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 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 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如《青鸟》中各种各样的“幸 福”、“欢乐”,“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时则用各种象征手法表现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闯入者》中用音响象征“死 神”的闯入,《骑马下海人》中笼罩人类命运的大海的波涛声,等等。因此,尽管它们的思想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