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中国海外投资何以引发“入侵”忧虑?

发表时间:

近年来中国企业大举海外投资。让在危机中徘徊的欧洲半喜半忧, 中国投资为欧洲企业带来新鲜血液,但也引发社会舆论的不安甚至争议,而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道路也并非如意。两名长年关注中国问题的法国学者Philippe Le Corre 和Alain Sepulchre 于2015年初合作推出书著: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文可以译作“中国在欧洲的攻势”。作者通过中国企业近年在欧洲投资的实例,综合分析中国企业在欧洲文化、社会、企业环境下的投资运作实际情况。解析两种不同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特别介绍欧洲企业十分陌生的中国企业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海外形象塑造对投资的影响。本书作者之一Philippe Le Corre 年初来法国参加出版宣传活动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国在欧洲的攻势)封面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国在欧洲的攻势)封面
广告

根据中国商务部2015年初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对外资本输出规模高达140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外国在华投资。曾经的“世界工厂”摇身变成资本净输出国,而这一转变只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2002年时,中国的海外投资总量还只有21亿欧元。中国海外投资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界羡慕,也引发种种不安。中国的资本输出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也是投资领域与地域的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原材料产业,从农耕地,到酒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高科技产业,中国资本几乎无所不及;它也不再仅限于矿产丰富的非洲与拉美,从美国,到日本,到欧洲,中国资本可以说无所不往。如果说美国市场之庞大对于中国企业充满吸引力的话,欧洲显然对中国投资相对开放。中国企业在欧元区经济持续的危机中看到了投资机会,开始从最初的希腊、意大利等相对边缘的经济体向英国、法国、德国等核心工业大国进军。根据专注于中国事务的市场研究公司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数据,2014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FDI)达到180亿美元,几乎是2013年的两倍。

法广: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进军”这个词,中国海外投资与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欧洲人会用“攻势”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海外投资?

Ph.Le Corre : 我觉得中国企业与其他企业投资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那就是这些企业与中国体制、与政权有一种密切关系,不仅国营企业如此,而且,私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例外,因为,在中国环境下,特别是目前的反贪腐运动等等,要出口产品,没有政府绿灯放行是不可能的。

法广:您在书中特别强调了中国企业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对中国在海外投资会有怎样的影响?中国人来法国投资时,法国人面对这种政经关系密切的中国企业投资有怎样的反应?

Ph.Le Corre : 要知道我们正身处经济危机,我不敢说欧洲有一种偏执,但至少有一种对他人、对外来事务的忧虑,这在法国尤其如此,所以,有些投资项目因此而未能最终落实。欧洲政治人物不得不考虑其选民的意见,我们毕竟是民主体制,但这种忧虑并没有阻止太多的项目落实。我个人认为,应当鼓励这种投资,因为,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彼此间的相互理解。

法广:您提到了法国人对中国投资的某种不信任。最新的例子就是中国企业入股土鲁兹机场,您是否理解这种不信任的心理?这种不信任缘于什么因素?这种不信任与您刚才提到中国在海外形象不够好,是否有关?

Phi. Le Corre : 中国确实面对在海外形象塑造问题,如果看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就会发现,在有些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很有保留,或者是由于人权问题,或者是环境问题、气候谈判、或者是由于中国的强大,但其实我们没有多少理由对中国感到不安,很多情况下,这种忧虑来自缺乏了解,所以,确实需要去解释,去说明,但糟糕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成功。我觉得各国政府也应当在这方面去努力,去解释、说明,所以,我觉得法国政府总理不久前对中国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我们面对的形势很复杂,失业严重,人们对未来忧心忡忡,在国际环境下,法国好像也有些不知如何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促进交流,和相互了解,当然,各自的体制不会改变,中国体制不会一朝一夕就出现改变,尤其是它的政治体制不会改变。

法广:那么,欧洲模式是否应当去适应中国模式?还是相反,中国模式应当适应欧洲模式?中国最近几年才开始在欧洲投资,总体来说,您如何评价这些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行动?

Ph. Le Corre:  当然不能要求欧洲模式去适应中国模式,欧洲还将是欧洲,欧洲文化毕竟根基深厚,但我也不认为中国会适应西方模式,有人认同 “北京共识”,认为有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其他模式,但这更是针对第三方,比如在非洲,或在中东等等,有时候,这种模式可能会运作,但用在欧洲则不行,很明显,欧洲人很在意他们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所以,中国模式在这里行不通,中国需要适应,中国如果想来欧洲投资,就需要适时调整。

法广:大笔中国投资涌入欧洲,是否会在欧洲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Ph. Le Corre: 从目前情况看,并没有很多欧洲人或者法国人受雇于中国投资企业,有一些中国企业的并购行动,有房地产购置,有金融投资、还有企业入股,但是,目前并没有具体事例,在欧洲的中国企业雇用的当地员工总共不会超过五万人,所以很难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评论。

法广:总体来说,您认为这些来法国,或其它欧洲国家的中国企业,在经过初期的不信任、犹豫或困难之后,是否得以融入了欧洲本土环境?

Ph. Le Corre :  我认为是这样,但经历了很多困难,首先,语言是重要的一关,如果中国派出的人员会说所在国的语言,这已经是第一步,其次,如果他接受中国企业欧洲化的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将中国外派工作人员从中国搬迁到国外,但完全像他们在中国那样行事,创造他们已经熟悉的环境,这虽然很正常,但还是应当向对方迈出一步,来欧洲工作的华人,代表着中国企业,应当向欧洲社会迈出一步,同样,欧洲人也应当迈出一步,所有人都应当这么做,总之,不能把一群中国人搬迁到欧洲,以封闭的方式来管理企业。

法广:我们刚才提到中国在海外的形象缺乏认同,在投资和经济领域,法国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Ph. Le Corre:  绝对是这样。这很让人遗憾,法国虽然一直在生活艺术、生活品质、名牌、奢侈品等方面名声在外,但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则明显不足,这太令人遗憾,法国其实有很多出色的企业,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我觉得法国总理瓦尔斯近期对中国的访问改善了法国在这些领域的形象,但这还不够,我觉得,还需要加强两国社会之间的交往,而不只是企业交流,光有投资和政治人物是不够的,还要有留学生,研究人员,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这样社会之间才能更好地彼此理解。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一书的两位作者似乎无意用“入侵者”来形容中国投资,但是,近年来欧美报章对于中国海外投资的描述不乏“冲锋”、“进军”、“攻势”等类词语,流露出对中国投资强势涌入感到的压力。如果说有人从中国由“世界工厂”向资本净输出国的飞跃中看到了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步伐的话,《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不久前也转发文章:“中国廉价资本或将涌向全球”,文章认为,由此而来的资本泛滥有可能会再次引发全球经济失衡。旅美中国经济学者何清涟近日也在一篇分析中国经济形势的文章”中国经济逼近悬崖“中指出,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背后,很可能也是国际资本逃离中国,她担心:“国际资本恐慌性的出逃将引爆中国的房地产、股市、地方债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金融风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