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乔叟与英国文学的诞生之五 《坎特伯雷故事集》之一 旅客众生相

发表时间:

「提要」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主导性的社会精神,在欧洲中世纪晚期,欧洲人正纠结在基督教精神与世俗社会生活的冲突之中。传统的世俗生活价值和日益扩张的宗教情怀交织出的画面,被乔叟的巨笔描绘得栩栩如生。透过这些画面,我们能了解当时英国人的精神风貌。

杰弗里·乔叟——摘自15世纪《坎特伯雷故事集》埃斯梅尔手稿中所绘的朝圣客装扮的乔叟。
杰弗里·乔叟——摘自15世纪《坎特伯雷故事集》埃斯梅尔手稿中所绘的朝圣客装扮的乔叟。 © 网络图片
广告

问:人们称乔叟为英国文学之父,而文学不就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与精神的艺术化描绘吗?

答:当然。咱们要想知道14世纪英格兰人的情况,除了历史记载,更真切的感受,一定是读当时的文学。中世纪的正统文学主要是英雄史诗与骑士传说,倒是普罗旺斯的那些游吟诗人,在乡间集市、宫廷和民间庆典上,吟唱的那些诗歌,更能反映世俗生活。乔叟创作的特点,是他把这两类文学体裁结合起来,从更广泛深入的多视角,描绘当时英国人的精神风貌。所以我们可以说,乔叟最重要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雄骑士文学向现实文学的转变。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物塑造,而人物塑造是通过主人公的语言来实现的。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一共讲了24个故事,其中有几个没讲完就停止了。参加讲故事的这个朝圣之旅的人,一共有29位,身份各异,可乔叟对每个人,都给了一种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的讲话方式,有的高雅,气势堂皇,有的粗俗,萎萎琐琐,有宗教式的虔敬语,有生意人的油嘴滑舌,有情侣间的海誓山盟,可以说是个个精彩生动。乔叟在书中一开篇就给自己辩解,说明他的写作风格的合理性。他说,“首先我要请求各位,不要认为我据实而言就是不懂礼貌,我讲出他们所用的一字一句,所表现的姿态神情,你们同我一样懂得一个道理,任何人复述旁人所讲的话,他不得不把每个字照样说出来,尽量不走样,顾不到原来是如何粗鲁、猥亵,否则他就得撒谎或假造一套”。

问:他的这个说法就是告诉读者,他是写实主义的。

答:没错。他在书中说,“我正停憩在伦敦南岸的太巴克店,诚心诚意准备去坎特伯雷朝圣,到了晚上,客店中来了29位形形色色的朝圣客,凑巧结成旅伴。他们都不约而同,要赴坎特伯雷的盛会”。所以我们知道,他碰到的这伙人有29个,听友们大概还记得,薄伽丘的《十日谈》有10位避难的人,三男七女,而且都是佛罗伦萨好家庭的子弟,各个温文尔雅,女人风姿绰约,男人神采英俊。十个人几乎同一个面目,只是他们讲的故事不一样。可乔叟的这29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天差地别,而且他们都是讲自己那个阶层的故事,所以其丰富多彩,更胜一筹。我们看看,乔叟笔下都招来了一些什么人物。一位武士,乔叟把他描绘成“一个高贵人士,自他乘骑出发以来,始终贯穿武士精神,以忠实为上,推崇正义,通晓礼仪,既勇敢又明达,外表却像一位姑娘那样温和”。这位武士带着他的儿子,这位年轻的诗人是位情场中人,所以乔叟描写他“衣服上绣着许多红白花饰,好像一片开满鲜花的园地。他一天到晚唱着歌,或吹着笛,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新鲜。他善于骑乘,能作歌曲,能比武,跳舞、绘画、写作,他热情地求爱,夜里同夜莺一样不睡”。他们还带着一位仆从,是个老实的乡下人,“一头短发,脸色棕褐。他善于林中行猎,身旁一边挂着剑和盾,另一边挂一把漂亮的短刀,胸前一块圣克里斯朵夫银像,绿肩带上挂着号角”。乔叟这寥寥几笔,这武士一行三人的声貌就跃然纸上。

问:乔叟的立意,是让每个讲故事的人,都讲他那个阶层的事儿。

答;没错。这一点重要而且不容易。这要乔叟熟悉当时英国各个阶层的人,还要他的观察力超群。比如他描绘一位女修道院院长,“她学了一套道地的餐桌礼节,不容许小块食物由唇边漏下。她手捏食物蘸汁儿的时候,不让指头进入汤汁,然后她又会把食物轻送口中,不让碎屑落在胸前。她的上唇擦得干净,不使杯边留下任何薄层的油渍。讲到她的心肠,温柔娇嫩。看到一只小老鼠被捕鼠器夹住,流血或死去,她就要禁不住哭起来”。就这么一位温柔可人的女修士,讲的故事却是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仇杀。再有一位牛津学者,“他的马瘦得像一把铁耙,自己也瘦骨嶙峋,一件小外衣已经破绽、脱线,他宁可在床头堆起20卷亚里士多德的哲理书,也不讲究穿着。他是位哲学家,钱匣子里却没有一文钱”。对一位本该清心寡欲,一心修行的修道士,乔叟却把他描绘成酒肉之徒,“袖口所镶的细软黑皮,是国内最讲究的货色,秃头光亮如镜,脸上也一样,似乎擦了油。他是位肥胖而漂亮的人物,绝不是苍白的瘦鬼。一切肉食中他最爱的是红烧肥天鹅”。乔叟让他讲的全是神话历史人物。再有一位游乞僧,也就是不住修道院而在教区服务的教士,乔叟可是把他数落讽刺了一番,说他“最能讲一套中听的话,听人忏悔时十分和蔼,赦人罪时也使人愉快,只消吃上一顿好饭,他就容易让人悔改。认为谁能捐助一个穷困教团,就表示他已经安然得救了。谁出钱谁就悔了罪,所以人们不必哭泣祈祷,只要送银子给穷僧就够了”。

问:乔叟这显然是指赎罪券一类花钱赎罪的行为。

答:对。前面我们讲到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他批赎罪券比路德早100多年。他和乔叟是同时代人,乔叟显然受到他的影响。乔叟还描写了一位律师,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他这个人的行为中,看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法制状况。乔叟说他,“当过巡回法庭的审判官,受到皇家委任,特准裁判所有性质不同的案件。他的才能高超, 一项产业任凭它附有任何条件,他总能使它取得绝对的权益。自从威廉一世以来,每一件结案判例,他都记得清楚”。这就告诉我们,英国习惯法的来源,判例标准是怎样起作用的。还有一位人物,被评论家们格外重视,这是一位从巴斯地区来的妇女,这位女人见多识广,一生行事潇洒,乔叟说她,“一脸傲态,皮肤接近红润,一生颇有作为,在教堂嫁过五个丈夫。年轻时有交往的人不计其数,耶路撒冷去过三次,度过的大川巨流也不在少数”。这位巴斯妇人讲的故事,不算精彩,但她讲故事之前对当时社会的男女关系、两性情爱,大发议论,有些观点和现在的女权主义者很有一比。许多评论家从她的话中,寻找当时社会的禁忌与开放的尺度,以及人们对女性和两性关系的看法。好,下次我们再接着谈。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