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宗教改革的斗士马丁·路德第五节 路德出击之一 教会制度的源起

发表时间:

「提要」钟楼得道后的路德,已不再相信罗马天主教廷对基督教信仰的解释。他坚信,自己可以直接和上帝交流,接受神的恩典,因为他是因信而称义。但是,罗马教廷的势力仍在日耳曼大地上施展权威,信徒们的奉献仍以购买赎罪券的方式,流向罗马。这和路德的基督教信仰完全冲突,路德终于出手了。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en 1528 par Lucas Cranach l'Ancien.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en 1528 par Lucas Cranach l'Ancien. © Wikipedia
广告

问:前面我们把路德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梳理了一下,但这个理解是怎么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巨浪呢?

答:问得好。下面我们就来给听友们介绍一下这个改变西方世界的历史事件。首先,我们得先给听友们介绍一下教会制度的起源,因为路德的对手正是罗马教廷,当时的教皇是列奥十世,他直接和路德交手。搞清楚教会制度,才能理解路德创立新教,使基督教世界一分为二,对后来的西方世界的历史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在耶稣基督宣扬他的学说时,并没有教会这种组织形式,耶稣基督宣讲他的教义,直到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处死,身边也只有十二位门徒。到公元二世纪之后,基督教的势力逐渐扩大,才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推广、宣传基督教学说的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最早的神职人员,其中比较负责人的人成为episkopos,这是个希腊字,它的本意是自上往下的督查者,中文翻为主教,也就是说他是宗教团体中负责任的人。由于罗马是当时的世界中心,所以罗马的主教自然而然具有一种超然地位,而且耶稣基督的大门徒彼得曾在罗马传教,据说第一个罗马教会就是他成立的。所以罗马主教宣称自己是彼得的继承人,应该享有领导整个基督教会的权力。但是罗马真正享有特权地位是拜君士坦丁大帝之赐。我们知道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公元325年,他主持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颁布了教会法规二十条,规定皇帝有任免主教的权力。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要建立新罗马,最后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君士坦丁堡。但是他把自己在罗马的宫殿拉特兰宫,赠给罗马主教当官邸,授予罗马主教主管帝国西部宗教事务的权力,这无形中使操拉丁语的西罗马帝国的信徒,把罗马主教视为当然的宗教领袖,至此,罗马主教获得了超出帝国其他地区主教的权威,变成了教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pape,其实这个称呼原本是信徒对神职人员的尊称。

问:看来,教会建立之始,就和世俗皇权分不开。

答:是这样的。为了确立神权与皇权谁为大,可以说进行了一场延续一千年的斗争。路德的宗教改革,表面上看是对教义的重新解释,实际上,它的背后牵扯到神权政治和皇权政治在世俗利益上的争斗。要明白这一点,有两个历史事件,听友们一定要知道,第一件是丕平献土。公元511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开国君主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分裂,国土被分给克洛维的许多后代,这些王子贵族各占一方,拥有对领土的实际控制权,国王成了个摆设。所以法兰克王国有一段历史时期称作“懒王时期”,也就是说国王不理政,大权旁落到朝廷的宫相手中,其中有名的一位就是铁锤查理,就是他在Poitiers之战中,战胜并驱逐阿拉伯人对西欧的入侵,在公元700年左右,法兰克王国的大权实际上是在他手中。铁锤查理公元741年去世,他的次子丕平掌权。这位丕平身材矮小,但是足智多谋,人称“矮子丕平”。我记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从华国锋手中夺取权力,纽约时报有一篇评论文章,就称邓小平是矮子丕平。仔细想想,还真有点像。丕平为了彻底掌权,改朝换代,他一直悄悄和罗马教皇暗通款曲,公元751年,丕平派特使去罗马见教皇扎卡利斯,只问教皇一句话,“一个王国应该由徒具虚名的人当国王,还是应该由掌实权、办实事的人当国王”?教皇当然明白,马上认可说,让握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比有名无实的人当国王强得多。有了教皇的认可,丕平立即在苏瓦松召开贵族会议,让贵族拥戴他称王,这就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始。听友们要记住,丕平的儿子,就是人称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丕平登王位,教皇派特使普法尼斯来给他行加冕涂油礼。这就是后来国王即位要由教皇加冕的由来,象征世俗王权是由神权所赐封。

问:教皇给丕平支持,他一定要回报吧?

答:当然。这才会有丕平献土的事儿。当时教皇所居的罗马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力量,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王国攻陷、占领了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逃脱,直奔丕平的宫殿求助。丕平为了答谢教皇,起兵攻入意大利,夺下伦巴第国所占据的大片领土,并把这片领土献给教皇,从此有了教皇国。教会称这一献土事件为圣彼得的事业。但是,当时的罗马在名义上仍属东罗马皇帝管辖,丕平本没有权力把国土献给西罗马的教皇,于是罗马教皇精心策划伪造了一份文件,用来证明西罗马的土地本来就属于教廷,这就是听友们应该知道的第二件事,君士坦丁赠礼。这份文件是一封君士坦丁大帝写给罗马主教希尔维斯德一世的信,信的内容是讲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的启示下,在罗马主教施洗过程中治好了他的麻风病,为了报答罗马主教的治病之恩,他决定迁都拜占庭,把西罗马的国土包括罗马城,统统赠给罗马主教。所以按照君士坦丁大帝的愿望,罗马教皇是统治整个西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力。这份文件要证明,不管有没有丕平献土这回事儿,西罗马帝国早就归属罗马教皇,因为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赠予,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这份文件成了教廷最宝贵的文献。近千年人们深信不疑,所以教皇不仅拥有领土权,还拥有统治权。

问:这个谎可编造得太大了。

答;当然啦。凭着这份君士坦丁大帝的赠予,教皇就拥有了整个西罗马帝国的土地,更重要的是,教皇国就可以建立完整的教会制度,通过教会掌握各地主教的任免权,并要求世俗君王要服从教廷。揭露这个大谎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问家瓦拉。他在1440年发表了《君士坦丁赠礼之辨伪》一文。他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证明这封信所使用的拉丁文,根本不是四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使用的文字,文件使用的动词变位、冠词和一些修辞手法,是公元九世纪时候的文字。他的分析翔实,无可争议,不过最早表示怀疑这份文件真伪的人,不是瓦拉,而是他的朋友,长期在教廷服务的库萨的尼古拉。受到他的启发,瓦拉开始从文字、历史文献、古代习俗等各个方面彻底揭穿了这个大谎言。马丁·路德在跟教廷斗争时,多次引用瓦拉的辨伪文章。凭借瓦拉的研究成果,路德认定教廷的虚伪是有传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绝想不到他们的学术工作竟成了宗教改革的武器。好,我们今天先谈到这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